期刊简介
本刊积极贯彻“预防为主”的工作方针,突出快、简、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,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。
往期目录
-
1986
-
1988
-
1989
-
1991
-
1992
-
1994
-
1995
-
1997
-
2000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首页>疾病监测杂志

- 杂志名称:疾病监测杂志
- 主管单位:中国疾病监测
- 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- 国际刊号:11-2928/R
- 国内刊号:11-2928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荣获2003年《CAJ-CD规范》执行优秀期刊奖期刊收录:知网收录(中), 哥白尼索引(波兰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CA 化学文摘(美), 万方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
2006-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
吴海霞;刘起勇;刘小波;鲁亮;郭玉红;岳玉娟
关键词:白纹伊蚊, 监测, 生境, 温度带, 降水带
摘要:目的 了解我国19个省病媒生物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,为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衣据.方法 收集整理2006-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诱蚊灯法在居民区、公园、医院、农户、牲畜棚环境监测的白纹伊蚊数据,按监测点所在温度带、降水带,进行不同监测生境、月份、年份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的统计学分析.结果 2006-2013年全国白纹伊蚊总密度为0.036只/(灯·h).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牲畜棚和农户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较高,且都是7月密度高,而公园、医院和居民区7-8月密度均较高;白纹伊蚊密度高年份为2006年,其后密度明显下降,2010年和2013年略有回升.不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高,达0.091只/(灯·h),其后依次为亚热带、暖温带,中温带监测点未监测到白纹伊蚊;暖温带的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,晚于亚热带的7月;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有2个高峰,分别出现在7月和10月;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密度2010-2012年出现明显的上升.不同降水带中,发现白纹伊蚊分布的3个降水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,年降水量400~ 800 mm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高,达13.89只/(灯·h),其后依次为800 ~ 1600 mm、>1600 mm区域,<400 mm区域未发现白纹伊蚊;不同降水带中白纹伊蚊密度全年均呈单峰曲线,年均降水量400~ 800 mm区域白纹伊蚊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9月,800~ 1600 mm区域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,> 1600 mm区域6-11月密度均较高;>1600 mm区域密度在2008年后一直缓慢上升.结论 不同监测环境、温度带、降水带、月份、年份的白纹伊蚊密度存在差异,提示在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上不同的生境、温度带(地区)、月份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.
友情链接